• 回到顶部
  • +86-27-88222725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[榜样在身边]系列报道 ——五一特辑之劳模风采

       裕大华集团在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集团工会的关心指导下,坚持围绕助力中心工作,广泛开展岗位练兵、技术创新、操作比武、劳动竞赛等活动,不断提升广大职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,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推动“主力军”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。在集团发展过程中,出现了一批爱岗敬业、开拓创新、攻坚克难、扎实苦干、无私奉献的劳模工匠。他们充分发挥了劳动模范示范引领作用,展现了裕大华集团劳动者“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”的时代精神,体现了“传承、勤勉、创新、共进”的企业精神。

       裕大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,今天是“五一”劳动节,《榜样在身边》系列报道第三期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四位劳模先进工匠的模范事迹!

一、“无影手”——胡丹

1、“自找苦吃”练就“无影手”

       她从武汉纺织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,就到纺织公司织布车间做了一名织布挡车工。刚进厂时,为了尽快学会织布技术,她抓紧点滴时间练习操作,手磨破了缠上胶布继续练,从未叫过苦喊过累。

     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,她的操作已做到了眼到、手到、心到,动作娴熟轻盈。处理断经20秒,比行业标准快22秒;处理断纬14秒,比行业标准快10秒;每分钟打结48个,比行业标准多打24个,练就了一双“无影手”。她年年优质高产,产品合格率达100%。

2、创立“工作室”培养“能人”

       荣获全国劳模后,她结合工作实际,以“攻难关、传帮带”为目标,自己领衔带头,把车间内标兵先进和技术骨干凝集在一起,成立了“胡丹创新工作室”。

       2018年初,公司喷气织机出现了寻纬长的问题。她立即带领工作小组,组织设备技术人员进行突击,经过连续几天反复实验,解决了双面盘损坏现象,提高了生产效率,为企业节约机物料消耗约35万元。工作室近两年共完成5项革新创新项目,为企业增收节支100多万元。

       工作室还积极主动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。目前,车间形成了钻研业务苦练技术的良好风气,有3名员工被公司评为 “岗位明星”、有15名员工被评为 “生产状元”和 “质量标兵”称号。工作室成员刘国胜荣获市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刘明敏荣获市“劳动模范”称号。 

3、“智能”纺纱处处显“神手”

      纺织公司于2018年开始投资新建了十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,她负责该项目的管理工作。在项目进展初期,她深入车间到每一个班组、每一个机台,及时跟踪进度、检查质量、整理资料,刻苦学习智能设备的操作模式和要领。 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,上班抓紧干,下班主动留,经常“5+2白加黑”连轴转,平均全月累计工作日达到了29天。在全流程智能物流系统调试过程中,因为值车工操作不熟练,时常出现员工受伤或因误操作等原因,造成物流系统停台多、产量低的问题。为此,她又主动放弃休息,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值车工、教练工、轮班长等技术骨干进行操作培训,最终使车间全体人员熟练掌握了智能化设备的操作技能,产量由最初的6吨/天提升到目前21吨/天。

      荣誉面前,她没有自满,而是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。这种奉献精神,必将激励广大员工为企业走进智能新时代增添后劲和活力!

二、“皮辊工匠”——计万平

       他自从事纺织行业以来,至今已有40个年头。他靠着传承与钻研,凭着专注和坚守,从当初与纺织不沾边的化工专业毕业生,到成为如今的纺织工匠、“大城工匠”、“荆楚工匠”。

1、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

       由于纺纱各工序缠胶辊十分严重,导致麻棉纱混纺产品生产难。于是,他发挥化工专业的特长,成功研究一种适纺性能十分强的化学涂料,各工序缠胶辊的问题迎刃而解。针对A201E精梳机分离胶辊和牵伸胶辊存在芯轴磨损和套筒损坏的问题,他把芯轴和套筒设计成密封配合结构,节约了专件器材的消耗。在工作中学习,在学习中工作。根据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果,他先后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,其中十多篇论文获奖,先后被《纺织器材》杂志社和《中国棉纺织技术》期刊社聘请为专业作者、湖北站记者,还被《中国纱线网》聘请为专家。

2、40年坚守、取得成果

       四十年来,他始终坚持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,走技术攻关创新的道路。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他经常召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工作。这些技术攻关成果,不仅增强了公司的产品质量,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,每年还为公司增收好几百万的经济效益。其中6项质量管理成果,分别荣获武汉市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质量成果一等奖,并且连年获得“国优”质量小组称号。去年10月计万平创新工作室被武汉市命名为武汉市职工(劳模、工匠)创新工作室。

3、工匠精神为智能化纺纱保驾护航

       2018年,公司新建10万纱锭全流程智能化纺纱生产线,在生产实践过程中,他和智能化车间的技术团队一道,勇于探索、锐意创新,先后在设备、工艺、操作、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小100多项技术管理创新和小改小革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的技术管理体系,使紧密纺品种USTER公报水平达到5%-25%的高水平,细纱断头由30根/KS.h以上降低到10根/KS.h以下,成纱CVb%由4以上降低到1.9以下的好水平,万锭用工由过去的50多人减少到15人以下;其生产的产品品质,由过去的中低端二流水平速跨越到国内高端一流阵营,为企业增加效益500多万元。在工作中,他始终把以群众性质量管理创新工作作为抓手,广泛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活动,以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。在他的带领下,纺纱胶辊制作组在2019年荣获武汉市《质量信得过班组》一等奖,被中国质量协会命名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。

       工作无贵贱,行业无尊卑。他说道,不管你从事任何行业,只要你找准目标坚守梦想,不言放弃,就一定会取得成功!

三、年轻的劳模——骆艳玉

      2007年,16岁的她还是新洲农村的一个小丫头,就到纺织公司当了一名细纱纺纱工。从此,在狭窄的纺纱机弄档里开始了她的人生。10多年来,她锲而不舍地发扬农村小姑娘那种吃苦耐劳、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,干一行,爱一行,专一行,在本职岗位上任劳任怨,刻苦学技术练操作,对技术精益求精。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她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“黄毛”小丫头,逐渐成长为公司优秀技术骨干、管理骨干。

1、发扬“工匠精神”,苦练技术当能手

     细纱纺纱工是纺织企业最辛苦的一个工种,骆艳玉刚进车间就特别能吃苦,在练习掐头、包粗纱等基本功时,手上磨出了血印子还坚持练习,从没叫过一声苦。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,在技能操作上达到了“心、手、纱”合一的境界。处理掐头28秒,处理包粗纱45秒,都比行业标准快了近16秒。她还根据棉、麻、化纤等不同纤维品种的配比和工艺要求,总结了一套捻纺操作法。

     在车间、轮班生产遇到困难时,她都会主动请缨,专拣最难做的品种做,并特别爱挑战“老虎”机台。现在,她看管的机台“稳、齐、净”,在车间里像一道亮丽的风景,被大家赞为优质高产“样板机台”,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,产品质量优秀,一年来优质高产为企业多创效38.5万元。

2、爱岗敬业,以厂为家做主人

     她处处以工作为先,以公司为家。2015年5月份她父亲因病去世时,公司正在举办职工操作运动会,当时她正是带领参赛队员们进行赛前练习的操作技术教练员。她强忍悲痛安排完爸爸的后事,又全心投入比赛。她所带领的队员在操作运动会上,有5名选手获得了公司能手称号,有8名获得了车间能手称号,取得了从未有过的好成绩。

     同时,她还有高度的责任感,热情传、帮、带。生活中,她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,引导新工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。许多新工人在她的感召下,打消了离厂的念头,不怕脏、苦、累,认真学习纺纱技能,车间的一些新员工都愿意到她的机台上学习培训。工作中,她手把手地教技术、传经验,几年来所带的100多名新手中,有17名获得了车间级能手称号,8名获得了公司级能手称号,有1名获得武汉市操作技术能手称号。

3、建工作室,劳模引领创佳绩

     2016年5月,她创立了“骆艳玉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她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劳模的作用,结合车间生产实际和人员结构,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的攻关和研究,解决了生产中的瓶颈和症结问题,近一年时间为企业增收节支120多万元。在生产R19.7号强捻纱过程中,经常出现弱捻纱和捻度不均等问题。骆艳玉带领工作室的人员进行攻关,使弱捻纱的数量降低了52.24%,为企业增加净利润 35万元,该项目被全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“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”。

     10多年来,她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织就了90后最年轻劳模的绚丽人生,在她身上不但体现了农民工敬业爱岗、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,还彰显了新时代锲而不舍、精益求精的“工匠”精神。

四、巧手织云霞——阮艳芬

      她是一名布机工序质教员,每天从蔡甸到阳逻上班,来得最早,下班最晚;穿梭于织布机之间,指导操作工,每天在车间步行加起来有十几公里,十年如一日;为了攻克技术难关,她连续一周吃住在厂里,为企业增加效益130万元。

1、从蔡甸到阳逻上班,每天5点起床
 

      10年前,26岁的阮艳芬进入裕大华,成了一名普通的值车工。轰鸣的车间、满眼的粉尘、三班倒的工作,还有家中嗷嗷待哺的女儿,都让这个纺织新兵感到不习惯。没想到,在厂里老师傅带领下,阮艳芬渐渐喜欢上了织布工作。

      没过几年,裕大华从蔡甸搬迁到阳逻,几乎横跨整个武汉市。每天5点起床,5点40分出门,骑车50分钟到班车等候点,7点50分到厂,8点上班。这是阮艳芬上班之路。下午4点下班,但她经常加班,赶不上班车,只好转两趟地铁、一趟公交回家,起码三个半小时。她能坚持10年不离开,靠的就是一份热爱和责任,这也是百年裕大华传承的精神。

2、一周吃住在公司,攻克技术难关

 

     10年间,阮艳芬从值车工成长为负责片区生产的质教员。2013年,裕大华开发四面弹新品种,这是一种用于泳装的布料。生产伊始,由于品种难度大,布料容易刮毛,机台效率很低,经常断经断纬,织出来质量也不好。为此,她连续一周都吃住在公司,每天上班14个小时,围着织机转,仔细观察分析。她和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摸索和反复试验,最终解决了问题,攻克了难关,为企业创造效益130多万元。

 
3、带出齐心好团队,稳定企业用工
 

     她乐于助人,同事向她请教操作方面的知识,她总是耐心地教,毫无保留地示范。和阮艳芬共事7年的同事王利说,遇到没织好的布料,她总是会让同事先回家,宁可自己加班也要做好。青年女工杨小丽,从喷气值车工调到提花工种,所有操作要从头学起,有些畏难想辞职。阮艳芬知道后,手把手地教要领,一点点做思想工作,让她从低落中走出来。现在,杨小丽的操作技能已达到一流水平,荣获公司生产能手称号。

     阮艳芬在繁忙工作之余,加班加点带新员工,开办6期技术讲座和操作培训班,培训的135名员工都签订了劳动合同,保证了企业用工定。“车间里的事就是我的事,做好了,心里才踏实。”这是不善言辞的阮艳芬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 

     功夫不负有心人,阮艳芬已走上工序主管管理岗位,正带领工序全体职工向着更高、更好的目标迈进。